“烏托邦”這個詞,
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
總會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聽到或者看到過。
尤其是那些熱愛自由,
喜歡旅行,熱愛搖滾的青年們,
對于他們來說,
烏托邦簡直就是他們的信仰。
這個詞看起來就十分文藝,
說起來更玄乎其玄,
大部分人都只聞其名,不知其意。
最早對于烏托邦的描繪出現(xiàn)在《圣經(jīng)》里。
來自以色列的先知以賽亞
為大家描繪了一個狼和羊共同生活,
孩子和熊、獅子等兇殘的動物快樂玩耍的地方;
在這個國度里,
沒有傷害,沒有邪惡,
所有的生命都可以安詳生長。
而最早為這樣一個理想國度命名的人,
就是距今500年的英國著名
人文主義學者和政治家托馬斯莫爾。
他將希臘語中的“ou”和“topos”合在一起,
造出了“utopia”這個詞,
也就是我們翻譯過來的“烏托邦”。
在希臘語中,
“ou”是沒有的意思,“topos”是地方,
把這兩個詞合起來,
其實意思不就是
——不存在的地方嗎?
原來鬧了半天,
大家以為的理想之地其實是不存在的。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這么文藝的詞匯拋開字面,
看起來就像三個字——逗你玩。
當然啦,
雖然烏托邦是一個不存在的地方,
但它卻象征著人們對于生活最美好的愿望。
那么問題就來了,
為什么托馬斯莫爾會寫這本書呢?
為什么他會產(chǎn)生這樣美好的愿望呢?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社會,
每個人都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國家安定平穩(wěn)、沒有戰(zhàn)爭,
百姓安居樂業(yè)、物產(chǎn)富足,
他們還會不會產(chǎn)生這樣的愿望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因為這基本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嘛,
做人不能太貪哦。
所以說,托馬斯之所以要寫這本書,
就是因為當時的人們,
他們生活的并不美好。
但到底他們有多慘呢?
呃,慘不忍睹吧。
在當時的英國社會,
窮人哪怕是犯了盜竊罪,
都會被處以死刑。
而且這一時期,
英國還在進行著圈地運動。
在當時,
英國的羊毛貿(mào)易進行的如火如荼,
那些富有的貴族利益熏心,
竟然將沒有開墾過的土地全部都圈占起來,
據(jù)為己有。
白天邊放羊,邊薅羊毛,
哦,不對,他們并不織毛衣。
于是,英國的許多農(nóng)民就失業(yè)了。
雖然說,
這一時期英國貴族可謂是掙了個盆滿缽滿,
但是他們畢竟是少數(shù)人啊,
占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農(nóng)民的日子
卻因為圈地運動一落千丈,
飯都吃不起了。
當然了富人并沒有心思去管這些
吃不起飯的窮農(nóng)民,
他們只顧著自己放羊,薅羊毛了。
如果說,你過得不好但是我不告訴你,
是不是你還會自我安慰,
其實大家都一樣呢?
尤其是當時的英國,
大家都信奉基督教,
這樣一來我只要告訴你,
神讓你受苦,你就要受苦,
這些農(nóng)民,搞不好就真信了。
可是好巧不巧的,
歐洲在這差不多同一時期開始了一項
風靡全球的社會活動——“文藝復(fù)興”。
這個活動可謂是如火如荼了。
在這場活動中,
人性的光輝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揚。
農(nóng)民一看到這個活動,
就坐不住了。
你看,達芬奇都不畫上帝了,
“我們要重生了,
我們要求關(guān)注啊。”
于是富人們的謊言也就被輕易地戳穿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重視,
希望自己能夠和別人享受平等,
于是這樣的愿望就生根發(fā)芽,
結(jié)出了果實——《烏托邦》。
當然啦,
這種美好的幻想并不是英國專利,
我們中國也有。
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的文章《桃花源記》
就是描寫的這樣一個理想社會,
畢竟,漁人死活也沒再找到這個地方。
這就印證了一句話: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fù)【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fù)【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fù)【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fù)【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 ??
回復(fù)【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fù)【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fù)【科學防控】,學習疫情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fù)【科普小達人】,報名參賽贏取萬元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