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揚帆起航 鄭和七下西洋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渝生
發(fā)布時間:2024-11-14
瀏覽次數(shù):898

圖①: 鄭和寶船復原模型。(作者供圖)

圖②③: 鄭和航海紀念封及內(nèi)插頁。(中國集郵有限公司供圖)

圖④: “七下西洋”篆刻章。(馬國馨院士 刻)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1405年,34歲的鄭和奉命率船隊下西洋,直到1433年他62歲在印度西海岸去世。在他近30年的7次出使中,船隊規(guī)模龐大,海船數(shù)量63艘,人員27000余人,船隊從南京龍江港、太倉劉家港以及福州長樂太平港出發(fā),航程10萬余里,訪問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卓越的造船和航海技術(shù)。

==============================

鄭和下西洋,不僅是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世界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在鄭和下西洋前,中國造船技術(shù)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唐代,我們已經(jīng)發(fā)明水密隔艙、車船、平衡舵、開孔舵。宋元時期,中國海船的船型已經(jīng)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廣船最為著名,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的三大船型。其中尤以福船應用最廣、影響最大。在海船船殼結(jié)構(gòu)上,采用搭接法,形成“魚鱗式”結(jié)構(gòu),亦稱“錯裝甲法”結(jié)構(gòu),從而使船殼板聯(lián)結(jié)緊密嚴實,整體強度高,且不易漏水。

船舶載重量也相當可觀,南宋時已達萬石以上,大海船可載乘客千人。在船舶人居環(huán)境方面,中國海船可以做到生活設施齊全,備有充裕的食品,甚至可以在船上養(yǎng)豬、種菜、釀酒等,以及種植盆景以供觀賞。

據(jù)《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寶船長44丈4尺,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xiàn)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4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200人才能啟航。《明史·兵志》這樣描述:“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p>

關(guān)于鄭和船隊中體量最大的“旗艦”長寬數(shù)據(jù),一些學者認為記載有誤,根據(jù)當?shù)禺敃r出土文物考證,鄭和寶船的長度約為70米,寬度約為28.8米,這也遠比此后西方著名航海家麥哲倫、哥倫布的船只要大得多。

再看航海技術(shù),根據(jù)《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jīng)(24/48方位指南針導航)結(jié)合過洋牽星術(shù)(天文導航),在當時已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shù)。鄭和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wěn)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做了合理解決,因而他們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fā)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雨霧天,配以銅鑼、喇叭和螺號作為通訊聯(lián)系。

在天文航海技術(shù)方面,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jié)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稱之“牽星術(shù)”。

在地文航海技術(shù)方面,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shù),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jù),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

鄭和船隊是和平之師、友好使者,鄭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友好交往,增進了中國人民和亞非人民的友誼。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鄭和下西洋期間,有關(guān)的亞非國家使節(jié)來華共318次。東南亞4個國家的9位國王8次來華進行訪問。

李約瑟評價說:“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計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他們?nèi)蔽溲b,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作者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

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展示

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需求


歡迎掃碼關(guān)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