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足球的“祖先”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高桃芝
發(fā)布時間:2024-09-19
瀏覽次數(shù):1032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非遺文化之窗

蹴鞠是一種傳統(tǒng)的技能和體育運動,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臨淄。見《史記·蘇秦列傳》:“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碧>?,即蹴鞠,用腳踢球之意,這個球便是原始的足球。

在我國古代,蹴鞠運動非常流行,深得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喜愛。運動方式酷似現(xiàn)代足球,參加者分為兩隊相互對抗、爭踢一球,將球射入球門者得分。

最初,蹴鞠主要流行于軍隊中,史載西漢名將霍去病常常在行軍打仗之余以蹴鞠為訓。漢代的皇帝也喜歡蹴鞠,漢代武帝、元帝、成帝還是資深球迷,時常親自上場秀一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沿成風,廣泛開展。當時的貴族大臣、市井子弟也愛好蹴鞠。蹴鞠場地為長方形,四周有圍墻,場地兩端有新月形的球門,稱為鞠室,兩兩相對,每邊6個;比賽采用兩隊對壘,爭奪十分激烈,以攻入對方鞠室中的球數(shù)多少決定勝負;賽場上設有裁判,按照一定規(guī)則公平執(zhí)法。野外的球場沒有圍墻,在地上挖坑作為鞠室。

漢代所用的鞠,是一種外包皮革,內充毛發(fā)的實心球。到了唐代,蹴鞠的制作藝術有了很大改進,以動物膀胱充氣,外筑8片皮革縫制而成,形狀更圓,球體更輕,彈性更好,對于長傳和遠射都非常有利,也更具趣味性與觀賞性。

球的改進,促使踢球方法和比賽規(guī)則變化。唐代蹴鞠出現(xiàn)了真正的球門,有的是一邊一個的雙門,向對方進攻;有的是單門,設在球場中間,上面有一個門洞,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shù)多者為勝。雙球門踢法非常接近現(xiàn)代足球。唐代還出現(xiàn)了女子蹴鞠,而女子蹴鞠不射門,以踢球的技法險勝,稱為白打。

改良后的蹴鞠運動備受唐人青睞,無論是朝廷宴樂還是民間休閑,隨處可見蹴鞠者的身影。李白《古風》詩“斗雞金宮里,蹴鞠瑤臺邊”,反映的就是當時宮中蹴鞠盛況。唐代,蹴鞠也通過各種途徑向東傳播到了日本和朝鮮半島,向西經埃及、希臘、羅馬、法國,最后傳到英國,在英國發(fā)展為現(xiàn)代足球,成為當今世界上最有魅力的運動之一。

到宋代,蹴鞠更加興盛。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皇帝親身從事蹴鞠運動的情景。據(jù)《文獻通考》記載,宋代女子蹴鞠比唐代還要發(fā)達,宮廷女子足球隊員多達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球技已經發(fā)展出成套的花樣動作,擅長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身體各個部位,使“球終日不墜”。民間也成立了專業(yè)的“足球俱樂部”——齊云社,并出版各種蹴鞠書籍。在球的制作方面,宋代又有進一步的發(fā)展,改成12塊皮革縫制,裁縫們還采用“內縫”法,球殼表面不露線腳,做成的球要“碎湊十分圓”,制球工藝很精湛。

清代中葉以后,隨著西方現(xiàn)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tǒng)的蹴鞠逐漸衰落。但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競技游戲,它的許多技巧仍然被現(xiàn)代人傳承下來,最杰出的價值在于對現(xiàn)代足球產生了深遠影響。

2004年7月,在第三屆中國國際足球博覽會上,國際足聯(lián)和亞足聯(lián)共同宣布,中國是足球運動的發(fā)源地,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國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的蹴鞠。2006年,蹴鞠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蹴鞠在我國古代體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為中國和世界的體育運動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是現(xiàn)代足球的“祖先”,為中國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

(作者系湖北省荊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展示

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需求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