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圖2為《天象記錄》紀念封。(圖片由中國集郵有限公司提供)
圖3、圖4、圖5分別為《尚書·胤征第四》日食記錄、漢帛書彗星圖、宋代蘇州石刻天文圖。(圖片由作者提供)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在戶外活動以太陽為依據(jù),夜晚就得靠月亮和星星作指南。人們從日月星辰的變化中逐漸產(chǎn)生了方向和時間的概念。白天夜晚,明暗交替,認識到一天一夜周而復始的“日”的時間單位,是很自然的。看見月亮由圓而缺,再由缺向圓,就會慢慢地認識較長的時間單位“月”。寒來暑往,春去秋來,作物生長循環(huán)往復,便能逐漸認識到更長的時間周期“年”。
中國古籍《尚書·堯典》中說,帝堯“乃命義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于是先人開始了對日、月、五星等天象的觀察記錄。連詩人也有天象入詩,如南宋洪咨夔《天象》記南斗北斗,還有熒惑即火星:“白氣一抹蚩尤旗,南斗北斗天兩垂。西方熒惑耀芒角,初月吐魄來食之?!?/p>
中國人長期不斷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觀察和記錄,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留下了關于太陽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各種天象記錄。這些天象紀事不僅內(nèi)容詳實、年代延續(xù),其中許多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至今對于現(xiàn)代天文學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極為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chǎn)。
關于太陽黑子,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觀測記錄。在大約成書于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日中有踆烏”的記述?,F(xiàn)今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記事,是載于《漢書·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現(xiàn)的太陽黑子:“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這一記錄將黑子出現(xiàn)的時間與位置都敘述得詳細清楚。
彗星是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zhì)量較小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包括彗發(fā)、彗核、彗尾3部分。中國對彗星的觀測和研究已有4000多年歷史,擁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記錄。我國古代稱彗星為“星孛”,《春秋》上記錄了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現(xiàn)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這是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
日食是一種太陽被月球遮蔽的現(xiàn)象?!渡袝へ氛鞯谒摹酚涊d“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發(fā)生的時候,人們驚慌失措的場面?!对娊?jīng)·小雅》中還以詩歌的形式記載了發(fā)生的日食,即“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從我國春秋時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2年),有記載的日食共985次,其中年月不符、無日食可考的僅有8次,不及總數(shù)的1%。
繁星密布的夜空中,常常能看到一道白光一閃即逝,這就是流星。中國人對流星群、流星的記載,也早于其他國家。古書《竹書紀年》中就有關于流星的記錄:“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左傳》的記載,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天琴座流星雨的記錄。我國古代的流星雨記錄達180次之多。
我國對新星和超新星的出現(xiàn)也早有記載。商代甲骨卜辭中就記載了大約公元前14世紀出現(xiàn)于天蝎座α星附近的一顆新星?!稘h書·天文志》中記載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見于房?!边@記錄的是公元前134年出現(xiàn)的一顆新星,這顆新星是中外史書中均有記載的第一顆新星。與其他國家的記載相比,我國的記載不僅寫明了時間,還寫明了方位。因此,法國天文學家比奧在著《新星匯編》時把《漢書》的記載列為首位。
中國科學院院士席澤宗在古籍堆中辛勤耕耘,終于找到了90條中國歷代新星、超新星爆發(fā)的記錄。有一顆北宋1054年在天關星附近爆發(fā)的超新星,結(jié)果被指認就是現(xiàn)在的蟹狀星云,在世界天文學界引起強烈反響。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曾評價:“中國人的天象記錄表明,他們是在阿拉伯人以前,全世界最持久最精確的天象觀測者。甚至在今天,那些要尋找過去天象信息的人,也不得不求助于中國的記錄,因為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幾乎只有中國的天象記錄可供利用?;蛘呷绻袊挠涗洸皇俏ㄒ坏?,那也是最多、最好的?!?/p>
(作者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研究員)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或加入深i科普群,不定時分享各類科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