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你們的望遠鏡能看多遠?”
在天文臺工作,這是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可每每給出的答復都不能令提問者滿意……
pixabay
人類的空間和時間觀念的起源一定與我們頭頂?shù)男强障喟橄嗌笱由斓接钪妗姆缴舷?,古往今來。星空所呈現(xiàn)出的持續(xù)性、周期性和指引性吸引人類長久的凝視和沉思。
01
目之所及
在晴朗、無月、零光害的夜空,肉眼最暗能看到6等星(視星等),能看到最遠的行星、恒星、星系分別是:天王星、海山二和仙女星系/三角星系。
〇 天王星
這顆淺藍綠色的行星距離地球平均25億公里,光行時間2小時40分鐘,視星等6等左右,沖日(每1年零4-5天發(fā)生一次)時最亮可達5.5等。
〇 海山二(η Carinae船底座)
是一顆南天恒星,也是迄今人類發(fā)現(xiàn)隨時有可能超新星爆發(fā)的恒星之一,距離地球7500光年,當前視星等為4.3等。
〇 華蓋三(V762 Cas 仙后座)
曾被認為是肉眼可見的最遠的恒星(估計距離約1.4萬光年),然而根據(jù)最新的Gaia EDR3結果,其距離僅約2500光年。
另外,還有一些距離地球1萬光年左右的恒星,視星等在肉眼可見邊緣,具體談論哪一顆最遠意義不大,它們大多是變星,亮度非常不穩(wěn)定,視星等的數(shù)據(jù)也可能不夠準確。
〇 仙女星系M31/三角星系M33
距離地球分別為254萬光年和300萬光年,視星等分別為3.44和5.72,空中相距約15度,都在奔赴銀河系的路上。
當然還有超新星、伽馬暴等瞬變天體現(xiàn)象,可以短時間內把人類目之所及延伸到幾十億光年。
02
“時光機”與“地平線”
用時間表示距離,自古有之。天文學上用“光年”表示距離也有近200年的歷史了。愛因斯坦相對論基于光速不變的實驗事實,把時間和空間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人類仰望星空實際上是在回溯時空。距離越遠,時間越早,越古老。
望遠鏡的發(fā)明延伸了人類的視野,像一臺神奇的“時光機”,讓我們有機會望向宇宙深處的“地平線”,看穿宇宙的過往,這恐怕也是天文學富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正如在埃德溫·哈勃的眼中:天文學的歷史是不斷退后的“地平線”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is a history of receding horizons.
——Edwin Powell Hubble(1936)
“The Realm of the Nebulae”
03
那些最遙遠的
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能看多遠”,其實并沒有確切的答案。一臺望遠鏡造好后,天文學家能明確告訴你的是能看到“多么暗弱”的天體,而不是多遠。
以哈勃望遠鏡為例,你如果問它能看多遠?隨著天文學家們競相找到登頂榜首的新天體,答案也在不斷變化。哈勃就一直在不停地打破自己創(chuàng)造的記錄,用不斷更新的發(fā)現(xiàn)延伸人類回溯宇宙的邊際。
哈勃望遠鏡(HST)對早期宇宙研究的革命性貢獻。| 圖源:NASA/ESA
在哈勃望遠鏡發(fā)射之前,地基光學望遠鏡只能觀測到紅移不超過1的天體,約相當于大爆炸至今宇宙年齡的一半,而哈勃最新的記錄已經到紅移11.1,即約3%的宇宙年齡。它的繼任者韋布望遠鏡(JWST)將能探測到更早期、更遙遠的宇宙。
下面我們一起乘著“時光機”細數(shù)迄今已確認探測到的最遙遠。
迄今確認觀測到最遙遠的天體 | 圖源:見標注
2021年10月,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在2800萬光年外的旋渦星系M51中發(fā)現(xiàn)的第一顆河外行星候選者M51-ULS-1b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2022年4月初,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新的最遙遠星系候選者HD1,紅移高達13.27,比GN z11又年輕一億歲、遠了約12億光年。不過我們對此還需謹慎樂觀,因為他們用于確認紅移值的唯一譜線只是一個4σ的初步(tentative)結果,還不能說是“經譜線證認的”。
宇宙演化示意圖,圓圈標出的是確認和候選的最遙遠星系GN z11和HD1 | 圖源: Harikane et al., NASA, EST and P. Oesch/Yale
04
膨脹的是空間,紅移的是光
天文學家通過測量遙遠天體發(fā)出光子的波長因空間膨脹而被拉伸的程度,即所謂紅移z,來探測宇宙的深度,研究其歷史。紅移值越大,表示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就越遠。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對應的紅移約為1100,當時的宇宙已演化了38萬年。紅移的精確測定是通過一系列光譜認證實現(xiàn)的,即給天體的電磁輻射做分光,就像用棱鏡制造彩虹那樣,并識別已知原子、離子或分子在特定波長譜線的偏移量,從而精確測定紅移。
膨脹宇宙中光線紅移和空間距離變化示意圖 | 圖源:Rob Knop
但是更遙遠的星系的光太過微弱,直接光譜測量有時不可行。天文學家們轉而想出一些巧妙的粗略光譜學技術給出紅移估值。
其中一種叫“萊曼斷裂方法”,即通過覆蓋從光學到近紅外波段的多種不同濾光片,獲得較寬的光譜形狀,并在其中尋找一個特征銳利“臺階”——“萊曼斷裂”,這是由宇宙最初約10億年里恒星和星系發(fā)出的波長小于91.2納米的強紫外光被彌漫的中性氫氣體完全吸收所產生的,“斷裂”出現(xiàn)在光譜上的位置取決于星系的距離,從而給出星系紅移的估值。
這種方法可以批量篩選出早期宇宙中的星系,但其身份確認還需要借助更精細的光譜測量確定紅移值,在此之前都只能叫候選者。
埃德溫· 哈勃1936年在他的《星云世界》一書中這樣描述對早期宇宙的探測經歷:“隨著距離的增加,我們關于宇宙的知識迅速枯竭。最終,到達暗淡的邊際——望遠鏡的探測極限。在那里,我們測量陰影,并在幽靈般的測量誤差中尋找?guī)缀鯖]有更多實質性的地標?!比缃褡x來仍然意味深長。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our knowledge fades, and fades rapidly. Eventually, we reach the dim boundary——the utmost limits of our telescopes. There, we measure shadows, and we search among ghostly errors of measurement for landmarks that are scarcely more substantial.
——Edwin Powell Hubble (1936)
“The Realm of the Nebulae”
如果把現(xiàn)在的宇宙比作一個百歲老人,我們已經通過“時光機”看到了他3歲時的片段,這幾乎是“哈勃”的極限操作。而新的“時光機”韋布(JWST)已經在太空準備就緒,即將吹響探測更早期宇宙的號角,不斷打破新的記錄,發(fā)現(xiàn)成千上萬個宇宙第一代發(fā)光天體(恒星、星系等),回溯襁褓中的宇宙。
05
那些遙不可及
“沒有最遠,只有更遠……”可以當作人類探索宇宙的口號,但事實上,還是有最遠的。宇宙的存在時間(約138億年)和光速都是有限的,所以“可觀測宇宙”也是有限的,半徑約為465億光年。這個半徑之所以遠大于138億光年,是因為宇宙空間在不斷膨脹。
最后,我們再次回到開篇的那個問題。其實,即便是在太陽系,要回答“能看多遠”也沒那么簡單,天文學家在不斷把宇宙地平線推向時間原點的同時,也從未停止探測太陽系邊際的腳步。下一個難道要叫“Farfarfarout”嗎?雖然毫無創(chuàng)意,但一點兒也不影響我們期待。
小行星Farfarout和部分太陽系天體距離的比較(AU約為1.5億公里) | 圖源:R. Candanosa, S. Sheppard and B. Bays
在期待韋布大顯身手的同時,也別忘了那個載著人類的信息孤勇前行的“旅行者一號”——迄今飛得最遠的人類飛行器,哪怕明知還要至少一萬年,也要努力沖出太陽系,替人類去見證太陽系邊際外的景象。
旅行者1號:目前距離地球232.7億公里 | 圖源:NASA
歡迎掃碼關注深圳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