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外媒報道,測不準原理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由維爾納·海森堡在20世紀20年代末首次提出。在量子世界中,像為所有電子產(chǎn)品提供動力的電子一樣,那里的粒子也可以表現(xiàn)出波的行為。因此,粒子無法同時擁有明確的位置和動量。比如測量一個粒子的動量會導致位置的擾動,因此不能精確地定義位置。
在最近發(fā)表在《科學》上的一項研究中,由來自芬蘭阿爾托大學的Mika Sillanp??教授領導的團隊指出,有一種方法可以繞過測不準原理。該團隊成員還包括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Matt Woolley博士,他為該實驗開發(fā)了理論模型。
研究小組沒有使用基本粒子,而是使用了更大的物體進行實驗:兩個振動的鼓面,其寬度只有人類頭發(fā)的1/5。鼓面被小心地強制表現(xiàn)出量子力學的行為。
“在我們的研究中,鼓面呈現(xiàn)出集體量子運動。鼓之間的振動相位則相反,當其中一個鼓處于振動周期的結(jié)束位置時,另一個鼓同時處于相反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兩個鼓被視為一個量子力學實體,鼓運動的量子不確定性就被抵消了,”該研究的論文主要作者Laure Mercier de Lepinay博士指出。
這意味著研究人員能同時測量兩個鼓面的位置和動量--根據(jù)海森堡測不準原理,這是不可能的。打破這一規(guī)則使他們能夠描述驅(qū)動鼓面的極其微弱的力量。
“其中一個鼓以相反的方式響應另一個鼓的所有力,有點負質(zhì)量,”Sillanp??說道。
此外,研究人員還利用這一結(jié)果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確鑿的證據(jù),其證明了這樣的大型物體可以表現(xiàn)出量子糾纏。糾纏對象無法相互獨立地描述,即使它們可能擁有任意大的空間分離。糾纏使成對物體的行為方式跟經(jīng)典物理學相矛盾,它是新興量子技術背后的關鍵資源。
在宏觀物體中,像糾纏這樣的量子效應非常脆弱,它們很容易被周圍環(huán)境的任何擾動破壞。因此,實驗是在非常低的溫度--零下273度下,只比絕對零度高百分之一度--進行的。
未來,研究小組將把這些想法用于實驗室測試,其將被用來探索量子力學和引力的相互作用。振動的鼓面也可以作為連接大規(guī)模分布式量子網(wǎng)絡節(jié)點的接口。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